1995年5月22日,美國國務院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正式宣布允許李登輝前往美國進行訪問。
李登輝赴美后,更是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發表政治性極強的講話,宣傳“臺獨”目的不言自明。
為了震懾臺獨勢力,從5月起直到第二年3月,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軍事行動來進行應對。7月試射了第一波東風15導彈、8月出動飛機艦艇進行攻防演練、96年3月更進行了第二波強度更大的導彈試射活動。
美國也作出應對,先后派遣兩個航母戰斗群進入臺海附近水域,軍事對抗程度驟然上升,達到頂峰。
經過不斷博弈,到1996年3月25日,危機最終告一段落。中國宣稱在臺海附近地區進行的軍事演習結束,隨后幾天,美國兩艘航母各自返回基地,標志著臺海危機的正式結束。
對這次危機,許多人認為這是“武統”的最好機會,卻因美國的干涉而失去了,讓無數人引以為憾。
事實上就當年兩岸軍事實力對比來看,如果武力攻臺,縱然美國不直接介入,只需提供足以讓臺軍支撐下去的支持,中國都將進退維谷。
當時臺灣的F16還沒有到貨,我軍的蘇27和殲八-2面對臺灣數量不多的IDF戰機能較輕松地取得制空權;海軍雖然還只有1艘052驅逐艦,但各型051艦面對臺軍的陽字號驅逐艦和諾克斯護衛艦也占據優勢,經過一番戰斗取得制海權問題不大。
不過陸軍就有點問題,當時的79式坦克并不足以對抗臺軍的勇虎坦克,而且臺灣還裝備了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這種直升機剛在不久前的海灣戰爭大顯身手,橫掃伊拉克坦克而無一被擊落。
而且限于運輸能力的不足,我軍難以投送足夠兵力上岸。
這并不是說我陸軍不是臺軍對手,而是意味著登陸的陸軍難以迅速推進,戰局將在一定時間形成僵持。
攻臺最重要的就是速戰速決,遲則生變。
如果形成這種局面,美國正好坐收漁翁之利。暗地里能搞多少小動作就不說了,設想一下,它只需派航母封鎖海峽,那我們是打呢,還是不打?
要打,意味著和美國開戰。當時蘇聯已倒,美國稱霸全球,我們不論國力和軍力和美國都是相差懸殊,結果誰能承受?不打,登陸部隊還在前方苦戰,要置這些勇士于何地?
客觀而言,96年的臺海軍事行動,更多是為了震懾臺獨勢力,打消克林頓政府的幻想,讓美國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并不意味著要對臺灣動武。
“武統”是建立在國力和軍力的基礎上的,由于國力所限,當時我三軍實力不盡如人意,無法達成期待的戰爭目標才是真正原因。90年代的國力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如久攻不下,后果相難以預料。
但許多人光注重軍事對抗的表象,認為演習就意味著進攻,更為“錯失”機會而遺憾至今。
這種認知其實是失之全面的,須知軍事行動只是政治的延伸,能否達到政治目的才是關鍵。
事實上,只需稍作審視之后的中美及美臺關系,就能看到演習所造成的影響。
這一次的臺海危機,對克林頓政府和美國國會起到了一種強烈的決定作用。
在危機之前,冷戰結束后的中美關系并不穩定,處于一種波動的狀態。
克林頓上臺以后的主要對華政策是:沿襲對華制裁,推行強硬外交。
在此期間,1993年7月的“銀河號事件”、1994年10月的“黃海對峙”,都是其政策的反應。因為蘇聯的解體,讓美國認為中國在冷戰后國際戰略格局的變動中地位將持續下降。對付中國只需通過制裁,就能將中國變為第二個蘇聯。
臺海危機中國的行動讓整個東亞風聲鶴唳,日本、韓國都擔心不已,這讓美國意識到,必須嚴肅認真地對待中國,必須穩定中美關系。
克林頓政府開始認真思考對中美關系進行調整。
危機結束后不到兩個月,美國就開始了這種調整。
1996年5月13日 ,美國國防部部長佩里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強調了兩國軍方實行接觸的重要性。
他在演說中說:中國是一個世界大國 ,我們與它有重要的共同利益 ,也有強烈的分歧 ……我們相信 ,事關戰略意圖時 ,接觸幾乎總是比漠視要好。
16日,克林頓也發出了明確信息。他在美國亞太裔名人聚會上的講話上說:
我希望改善與中國的關系。我承認一個中國的政策。我希望我們兩個國家間增進了解。我意識到 ,我們哪個國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 , 而且我們對將來會是什么樣都有很大的發言權 ,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工作以求相互了解 ,并合作共事。這就是為什么我要致力于保證延長中國的最惠國待遇 ,為什么我要建立一種更好的關系。
這也就是克林頓政府此后的“對華接觸”政策。
5月17日,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又對克林頓的話做了一番詳細闡述,他講話的場合是在外交政策委員會、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亞洲協會的聚會上,講話比較長,不過摘錄個開篇就能體會到基調:
毫無疑問,與中國的關系對我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未來對于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和繁榮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國與中國有著許多共同的利益 ,只有當兩個國家以建設性的、公開的方式對待對方時才能服務于這些利益。通過使中國更深地融入國際體系 ,我們就能確保中國發展成國際社會一個強大的和負責任的成員 ,這將增進我們的以及中國自身的利益。
美國國務卿的分量大家都知道,克林頓政府對華政策的轉折點,就是克里斯托弗的這次講話了。
它表明 ,經過三年多的猶豫、彷徨和反復 ,克林頓政府已經對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取得了一個初步的共識 ,已經下了決心要改善中美關系。
此后,中美間的往來開始密切起來。
7月6日,美國國安助理萊克訪華,恢復了中美的戰略對話。之前,這種對話自1989年起就被中斷了。
萊克訪華之后 ,中美關系出現了持續改善的勢頭,兩國之間的高層互訪不斷,那勢頭就如同中美關系剛剛正?;蟮?979年和1980年。
1993年9月,克林頓正式簽署了旨在擴大對華接觸的題為“行動備忘錄”的對華政策新方案。
新方案的問世,標志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第一次較大幅度調整,此后成為克林頓政府的主要對華政策。
從危機之后看,中美關系是不退反進的。
從這次危機里,美國意識到了臺灣問題的敏感性,從而采取了更加謹慎的態度。
美國向臺灣發出明確信息,臺灣不能突破“一個中國”的框架,不能謀求單方面改變兩岸關系現狀。
3月底,臺灣官員來到華盛頓商談新的軍售,克林頓政府沒有批準。
美軍兩艘航母返回基地后,美國向臺灣施加壓力,促使其取消了原定4月在馬祖進行的射擊演習和5月舉行的“漢光12號”三軍實兵對抗演習。
美國政府官員私下清楚地告訴臺灣官員:不要以為你們有一張空白支票,不論你們做什么我們都會支持。(塔克《美國外交官和中美關系》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2001年)
美國國防部長助理傅立民也寫道:
克林頓政府必須鑄造一個前后一貫的對華政策 ,并說服國會不要破壞它。我們必須提醒臺灣 ,它沒有一張用美國人的血來填寫的空白支票。
隨后,美國學者開始提出“有限介入”的設想。這個設想有幾種說法,但目的都是在兩岸進行過渡性安排,來避免軍事沖突,保證臺海穩定。一些美國官員也支持這個設想,比如助理國務卿羅思。不過這個想法有點一廂情愿,過于從美國主觀角度出發,大陸既不能接受,臺灣也表示反感,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另一方面就是給李登輝發放訪美簽證這件事情上。
在這件事上,原先是白宮否決了美國國務院的主張,國務院對此本就有不滿。
為防萬一,美國國務院通知過臺灣,李登輝的訪問和講話必須是私人性質、非政治性的。美國官員告訴“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魯肇中,李登輝不能舉行記者招待會 ,或進行其他的政治活動 ,在機場不能有揮舞旗幟的歡迎 ,他在康奈爾大學的講話也是非政治性的, 美國政府官員將不去會見他。
魯肇忠點頭稱是,李登輝曾在康奈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魯稱李的講話只是他對他在康奈爾生活的回憶。美國務院認為得到了臺灣的保證,結果李的講話高度政治性,這讓國務院感覺上當受騙,對李登輝印象分大減,產生了不信任的感覺。當初負責通知魯肇忠的副國務卿洛德從此拒絕再見魯。
臺灣為達到自己目的,又通過游說美國國會向行政當局施加壓力,這種做法又在國安委員會和國務院中引起反彈,讓他們對臺灣的要求更不情愿。用一些臺灣學者的話說 ,李登輝訪美后 ,臺灣當局與克林頓政府“漸行漸遠”。
1998年,克林頓訪華,他在上海公開闡述了對臺政策的“三不”主張,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由主權國家參與的國際組織。這是美國總統第一次以公開方式不支持臺灣獨立,讓臺獨勢力大為震驚。
自80年代起,臺海局勢趨向緩和,美國認為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美軍方除了一些應急措施外沒有更多準備。此次事件后,美國意識到在臺海仍有發生軍事沖突的可能,并把這種可能列入了他們考慮之中。
這具體表現在此后美國軍方與臺灣軍方不事聲張地加強了關系,其中包括武器銷售、培養臺灣軍事人員和派專家組對臺三軍進行軍力評估等。
除此還有美國開始在東亞部署“戰區導彈防御計劃”,目的也是對我形成遏制態勢,這讓中國所處的東亞局勢變得嚴峻起來。
另外,美國政府中也不乏強硬分子,中國在臺海危機表現出強硬的軍事和外交立場,也讓這些親臺勢力強化了政治資本。
這樣,美國國會中親臺的議員就有了更大發言權,他們開始以此來謀求自己的政治資本,弱化白宮的權力。比如1998年3月和7月,美國參議院赫爾姆斯等人先后發起兩份議案,支持臺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給克林頓政府的決策產生了不小壓力。
這次危機里,美國當然也不是沒有收益。
派遣兩個航母編隊的行動,讓克林頓政府獲得了日本、韓國等國家對其危機決策能力的肯定,同時維持了美國在亞太地區霸主的地位。
美國以中國的軍事演習和龐大的軍費開支為借口,讓它可在冷戰結束后重新號召東亞盟友加入到遏制中國的體系中,也使得它能繼續維持在東亞地區的軍事力量存在。
不過總體而言,對中國影響是利大于弊的。
中國經濟保持長期高速增長,凸顯了自己的影響力,促使克林頓政府擁抱對華貿易,也為自己加入WTO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反過來看,當初美國派遣兩個航母編隊對我們也是極大刺激,促使國力上升后加速各軍種裝備現代化。
如今,隨著中國國力的加強,美軍方與臺軍方的聯系也無法改變兩岸實力一邊倒的局面。國力的提升帶動軍力提升,隨著如今中國三軍實力的不斷加強,96年那種騎虎難下的推演再也不會出現。
時代不同了,現在即使美軍再想干預臺海事務,也越來越感覺到力不從心。
不止一次,中國潛艇悄無聲息地在美軍航母附近海域主動浮出水面,而航母編隊并無察覺。
2016年,南海逼退了美軍雙航母戰斗群;2021年1月,接近臺灣的美國航母戰斗群受到大批解放軍戰機的模擬攻擊。
這是中國發出的警告:美國航母編隊隨心所欲的日子已經結束了。
如今臺灣與我們實力早已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我們更希望和平解決臺灣問題,但也從未放棄“武統”的手段。為了臺灣,中國是可以血戰的,祖國一定要統一,這是絕對的!